服务热线: 0769-85309665
产品中心

font color=red新华社快讯:神七现已进入8小时倒计时发射程序font

来源:上海五星体育频道手机在线直播观看    发布时间:2024-10-06 23:41:13
产品描述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 白瑞雪、孙彦新)对于载人航天工程的航天医学专家们来说,神舟七号飞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空间运动病、减压病、体力耐力下降,针对这次任务中的3大医学防护难题,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研究室主任李勇枝向记者讲述他们的应对措施。

  受太空外因的影响,航天员也许会出现失去方位感、头晕、呕吐、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将无法出舱。出舱过程中如果发病,呕吐物一旦堵塞舱外航天服的管道,可能会引起很危险的后果。

  航天飞行前3天是空间运动病高发期,发病率达到50%。而神七航天员飞行总天数预计为3天,出舱预计在第2天末,因此空间运动病是神七航天员防护的重中之重。

  首先,神七航天员的训练中,加强了前庭功能的选拔训练。比如,对转椅训练中航天员的生理指标和身体反应进行量化评分,从而判断航天员对刺激的承担接受的能力。国外航天员通常是不进行这种训练的,他们一旦发病就吃药、打针,休息几天后继续工作。但我们目前在太空中的上班时间短,因此一定要通过地面训练来提高对空间环境的耐受能力。

  第二是药物方法。除了国际上通用的防治空间运动病的西药,我国还特别研发了提高心血管能力和空间适应能力的中药,并第一次带上了太空。航天员从飞行之前8小时开始服药,按照一日3次的剂量进行预防,在出舱阶段还将使用针剂注射。

  与神六飞行相比,神七的抗运动病药物进行了改进:口服片剂更新为口腔速崩片,不用水就能吃。注射针剂则采用预充式,药液事先已经装好,航天员能自己注射,也可以互相注射。

  从发射升空到穿上舱外航天服执行出舱任务,航天员所处的大气环境将在短时间内从1个大气压减到40千帕——相当于7000多米高山上的气压值。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也许会出现关节疼痛,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头疼、呼吸紊乱甚至意识丧失。

  这不是航天飞行特有的。在潜艇或其它高压环境中作业,也有几率发生减压病。

  减压病最有效的防治办法是吸氧排氮。人体在一个大气压的普通空气中生活时,体内氧气占21%,氮气约占79%。航天员在进入舱外服之前,需要把体内多余的氮气排出,用氧气代替它。这样,当体内的气体因外界压力低而向外溢出时,人体就不会因为氮气的溢出而产生皮肤发痒、关节疼痛等不适反应。

  同时,这个病与年龄、体重也有关系。因此,我们在训练期对航天员的体重有严格的控制。实际上,航天员训练的这10年间,他们的体重只有一两斤的浮动。

  神七出舱活动对体力要求很高——虽然太空行走只有约30分钟,但出舱前航天服的调试、组装、训练等很复杂,航天员得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此外,航天器加速上升和减速返回时,从地面上的1个重力到上升时的超重、太空中的失重,继而到返回时的超重,重力的变化对航天员的耐力构成了极大的考验。

  体力耐力如果严重下降,可能会引起返回地面时无法站立。费俊龙在神六刚落地时就有过这种体验:“腿使不上劲,好像不知道该怎么使劲了。过了1个多月,才完全适应。”

  提高体力和立位耐力,我们采用了三重措施:地面上加强体质训练,上天前服用提高体能和心血管调节功能的中医药,飞行期间喝具有电解质补充功能的饮料以缓解疲劳。这些措施一方面能改善心血管功能,来提升心血管储备,另一方面,对心血管的顺应性也进行了提高。

  新华社酒泉9月25日电(记者 李宣良、白瑞雪)神舟七号副着陆场指挥部副指挥长、空中搜救分队指挥员刘涛日前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与以往任务相比,神七应急救生存在着三大难点。

  在火箭发射的待发段和上升段若发生紧急状况,航天员将启动应急救生程序紧急着陆。刘涛介绍,待发段搜救的范围在500米到3公里的区域内,主要靠地面车辆进行,正常的情况下10多分钟就能到达现场。而上升段搜救范围达上千平方公里,要求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对航天员的搜救任务。

  难点之一:上升段的搜救区域达1860平方公里,有沙漠、河流、山脉、沼泽、居民区、黄土高原等各种地形地貌。应急搜救力量主要是依靠飞控中心落点预报和返回舱发出的搜救信号确定搜救范围和方向。根据落点预报,只能锁定一个大致范围,之后还是靠返回舱发出的信号。而返回舱一旦落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森林或湖泊里,发出的信号很容易受损,必须依靠搜救队员的目视。

  难点之二:神七发射在晚上进行,一旦上升段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只能靠微光望远镜等夜视器材。尽管搜救直升机上配有1600瓦的探照灯,但直升机的视野还是无法与白天比,飞行的安全性也不如白天。针对这一难点,搜救力量反复演练了夜晚搜救处置程序,并给器材上装备了便携式照明工具。

  难点之三:返回舱上有闪光灯等标识器材,有助于目视搜索,但这次发射在晚上9点多,戈壁滩的天还没有完全黑,闪光灯不一定能起到明显作用。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5日电(任君、王欲鸣)据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神七火箭残骸搜索回收指挥部介绍,至25日19时30分,内蒙古鄂托克旗神七火箭残骸搜索回收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25日19时,记者赶到火箭残骸搜索回收指挥部时,由200余名人武部官兵、公安、民兵预备役和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搜索回收队伍已经集结待命。

  据介绍,神七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约3分钟后,即可抵达框框井上空,一级推进器同时剥离,火箭残骸随之散落鄂托克草原。地面搜索回收工作随即展开。

  新华社酒泉9月25日电(巩琳萌、江福梅)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设计的前期工作,可追溯至1988年下半年。最初曾对酒泉、西昌、太原3个卫星发射中心以及中国南方等地进行勘选,最后选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主要有5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时已经建场30年,具有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各种设施基本齐全,技术保障、测控通信、铁路运输和发配电等配套完善。

  其次,发射场区为戈壁滩,航区200公里以内基本为无人区,600公里以内没有人口密集的城镇和重要的交通干线,安全有保证。

  第三,发射场区占地5万平方公里,地势开阔,完全满足待发段和上升段航天员救生要求,也是先进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最理想的发射和回收着陆场所。

  第四,可以充分的利用距离数千公里,并已基本形成的陆上航天测控网。

  另外,场区内天气特征情况干燥少雨,雷电日少,容易满足发射条件。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于1994年动工,1998年竣工,是世界上仅有的3个已经实施过载人航天发射的发射场之一。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5日电(黎云、李超军)记者25日从主着陆场获悉,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搜救将采用全新的“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搜救模式,即由空中搜救分队主要承担返回舱搜索和航天员救援任务,地面搜救分队主要承担返回舱、有效载荷现场处置回收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空中搜救分队具备了独立搜救飞船的能力。

  在前6艘神舟飞船的回收搜救中,回收队伍由空中搜求分队和地面搜救分队两部分所组成,飞船回收要通过空地协同,共同完成返回舱的搜索救援任务。着陆场地系统总指挥隋起胜介绍说,经过前6次的探索和总结,空中搜救分队已经具备了独立搜救能力,能够采用空中搜救方式完成航天员的搜救和后送,能大大的提升搜救处置的效率,在第一时间救援航天员。

  神舟七号飞船空中搜救分队由6架搜救直升机、专业搜救人员和搜救装具组成,利用机载大功率定向仪作为主要搜索手段。为保证每架直升机到达落点现场后都能够第一时间打开返回舱舱门,对航天员做必要的处置,空中分队的每架直升机上均配备返回舱开舱处置人员、航天员医监医保人员、图像摄录传送人员等。

  从9月初开始,主着陆场区经过4次综合搜救演练,先后制订出科学的搜索方案,对空地搜救分队的人员、装备和职能分工重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整合。

  随着空中搜救力量的加强和搜救模式的变化,地面分队仍然具备独立完成返回舱搜索回收、现场处置、航天员救援等能力,但地面搜救分队相应进行压缩,搜救车辆由原来的10多辆减少为4辆,同时对地面分队到达指定地域的时间要求也有所放宽。“这样我们的特种车辆就不用抢时间了,可沿道路行进,对保护牧场草皮很有好处。”隋起胜说。

上一篇: 粮食局:节约用粮减少浪费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选择

下一篇: 国家体育总局轿车摩托车运动管理中心